近日,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朋友圈都掀起了一阵在电脑桌前晒手办的热潮。点进图片后,却发现都是相似的元素和雷同的视角,以及亦真亦假的手办模型。
原来,不久前谷歌发布了被认为是目前最强大的图片生成模型Gemini 2.5 Flash Image preview(nano-banana)。不管是网络照片还是世界名画,甚至抽象画、表情包也能被制作成逼真的手办展示图片,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利用大模型进行创作的热情。
从早前Deepseek引发的技术平权革命,GPT-4o发布后刮起的吉普力风,到如今全网利用nano-banana的手办整活。每一次与AI相关的话题热潮都伴随着AI技术和成果的惊人提升。
并且随着AI的持续渗透,这股热潮正逐步推动AI产生由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的质变。
AI投入正进入收获期
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于7月公布的财报中,将公司的超预期增长的一部分归功于AI技术对核心业务的深度赋能。包括广告业务、云服务及其他业务均受益于AI的功能升级。
管理层总结称:Alphabet 依托 AI 全栈与多元业务结构,实现 Search、YouTube、Cloud 全面“双位数”增长;在加大对AI 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持续保持盈利能力。同时,公司还重点强调了AI Agent 与云需求带来的长期增长潜力。
除谷歌外,美国的多家跨国科技巨头在公布的上半年财报中,都披露了其受益于AI驱动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亚马逊在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报中显示, 公司Q2净销售额为1677亿美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为182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双双超出市场预期。其中,亚马逊云(AWS)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17.5% 至 309 亿美元,人工智能的相关需求成为主要驱动因素。
META二季度广告量和单价的显著增长,也被归功于是AI推荐模型被广泛使用后,提升了广告系统的效益。
而在这轮浪潮迭起伏的AI发展革命中,我们不禁关心中国企业对AI的投资布局到达了哪个阶段?
中国AI紧跟国际先进水平
事实上,无论是大模型的技术能力还是AI的应用深度上,中国公司始终紧紧追赶着国际科技巨头。
例如以开头的桌面手办为例,8月19日,阿里通义千问推出了基于20B的Qwen-Image模型进?步训练的Qwen-Image-Edit。在LMArena 平台的“battle”中,Qwen-Image-Edit的表现完全不输谷歌的nano-banana。
在笔者做的一次试验中,让两个模型以同一张图片和同一段提示词来生成手办图片,最后的生成结果中,两者效果不相上下,甚至在光影和元素的比例尺寸上,Qwen-Image-Edit的效果更胜一筹。
而在刚刚结束的中期业绩披露季中,国内的多家头部互联网科技企业也直接披露了AI对公司业绩的提升的重要作用。除了AI智能设备及智驾汽车等硬件制造业务的提升外,不少企业已通过搭载AI大模型和应用产品矩阵,推动了云服务、智能营销等多元板块业务也获得了显著增长。
来源:公开资料,和讯整理
其中,快手(1024.HK)在中期业绩报告中称:公司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通过人工智能(AI)大模型技术赋能内容和商业生态,为用户和商业合作伙伴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在多个关键运营指针和财务数据上创历史新高。
根据披露,快手二季度盈利水平创单季历史新高,经调整利润净额达到人民币56亿元,相较上年同比增加20.1%,经调整净利润率达16.0%。
腾讯控股(0700.HK)也在业绩报中披露:公司在AI领域持续投入并从中获益,收入及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营盈利均取得双位数百分比同比增长。
不过,并非所有互联网科技企业在上半年都通过AI实现了业务增长。
美团(3690.HK)的业绩公告中,只提及了公司在商家后台推出了一系列AI经营助手,以及为酒店商户打造的AI工具。
三六零(601360)虽然在半年报中介绍称:“公司依托自研大模型能力,重构PC端广告全链路,显着提升广告投放效率与客户转化率。”但实际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上半年,三六零实现营业收入38.27亿元,同比增加3.67%。
而在哔哩哔哩(9626.HK)、网易(9999.HK)和携程集团(9961.HK)的中期业绩公告中,更是完全没有提及AI或人工智能等相关内容。
AI能力的结构化应用成为关键
当前,AI的能力提升已逐渐呈现边际效应,每提高一定的性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而单纯的聊天机器人已经面临用户流失和月活数量下降的情况。因此,如何将AI彻底融合于自身业务生态中,成为各大企业新的重点发力方向。
例如在openAI发布ChatGPT 后,谷歌一度被人认为已经败于AI竞争,其最早推出的聊天机器人Bard被普遍认为远远落后于ChatGPT。
然而谷歌凭借着自身的业务深度优势,不仅逐渐补齐了大模型能力短板,更将整个AI行业带领进了比拼AI全栈能力(Full Stack)的时代。
据了解,AI的全栈架构,是指在构建部署AI系统时,涵盖从底层的AI基础设施、中间层的AI大模型和顶层的AI应用产品的全链条能力。
今年上半年,谷歌不仅展示了Gemini 2.5 作为跨平台 AI 引擎的全面实力。还展示了包括第七代TPU、Gemini 2.5 Pro、智能体、以及可穿戴设备等丰富的AI布局产品,狠狠秀了一把从算力、模型到应用的全栈肌肉。
无独有偶,国内企业在也纷纷践行此AI部署思路,构建自己的全栈能力。
例如人工智能龙头商汤(0020.HK)早前便已实施了“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研发-大模型应用”的三位一体布局。此次公布的中期业绩公告中,公司介绍称:该三位一体布局,已从战略设计升级为可验证、可复制的行业标杆实践。
而受益于行业需求加速向生产级应用的结构性迁移,商汤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6%,其中,生成式AI收入同比增长72.7%。
与此同时,华为也在逐渐调整AI布局战略。单从大模型来看,华为的盘古大模型虽然未进入第一梯队,但其全栈的AI布局思路亦展现出其弯道超车的野心。
在2025年开发者大会(HDC 2025)上,华为秀了一把从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