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保险代理人的服务是节假日的米面粮油和祝福短信,是年终的答谢酒会和团队旅行。但当80后、90后成为投保主力,“人情保单”时代渐渐成为历史,在“后礼品时代”,一场由客户倒逼的价值转型正在百万营销员中悄然发生。
2018年入行的杨刚,是华泰人寿北京分公司的一名保险代理人。当曾经屡试不爽的“人情利器”逐渐失灵,他把目光从节假日的礼品清单,转向了专业保险咨询、资源链接和客户活动策划等方面。如今,他为爱美的女性客户组织旗袍走秀,为焦虑的创业者链接律师资源,为年轻的父母提供教育咨询。
在这些精心策划的沙龙里,保险仿佛是一个被淡化的话题,但杨刚却能感受到,虽然客户不再倾向于为他送的月饼和祝福埋单,但却开始为他所提供的资源、知识与解决方案等专业价值付费⋯⋯
角色蜕变:从“卖保险”到“链接资源”
“此前,每到客户的生日或者重要节日时,我都会给客户送上祝福来表达心意,也让客户感受到我的贴心。”已经入行快十年的杨刚提起刚入行时的一些工作,依旧历历在目。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杨刚发现客户对这些礼品的兴趣越来越低,甚至会产生警惕:是不是要让我买保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向他寻求专业咨询、请他牵线人脉的客户却日益增多。
“杨老师,你认不认识好的律师?”
“你当过高校老师,能给我孩子的升学规划提点建议吗?”
客户的“新需求”成为杨刚职业转型的驱动力。他意识到,原有“人情化”服务模式需要改进了,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做一个专业的、能整合资源的保险代理人。
在杨刚看来,既然自己的工作是面向各行各业,客户也遍及各行各业,为何不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在为客户提供专业保险保障的同时,也尽可能为客户提供专业价值?
于是,他开始调整服务重心,并为此策划了系列精准的客户活动:为亲子家庭组织户外露营,为年轻客户举办剧本杀桌游,甚至为老年客户举办旗袍走秀。
在这些场合,保险代理人的身份被淡化,他更像是一位细心周到的社群主理人。
“我几乎不再主动推销。信任建立后,他们若有需求自然会找到我。”杨刚的策略是,通过提供保险之外的附加价值,让自己成为一种“必需品”,从而静待花开。
杨刚的“转身”,并非孤例,张秋亦如此。
拥有公关与品牌背景的张秋,将过往经历转化为独特竞争力。她定期举办能吸引媒体、公关圈层的茶话会与穿搭造型讲座,甚至邀请知名财经媒体人进行分享。这些活动精准地筛选并聚集起一批“同频”的人。在她看来,这既是高效的客户服务,也是为开单与增员做足准备。而在共同的兴趣与共鸣中,保险销售水到渠成。
客群迭代:当“人情保单”遇上“理性一代”
曾经充斥街头巷尾的“传单、鸡蛋、米面油”和保险代理人一道,正在逐渐退出主流视野。而这背后,是一场由消费主体变迁所引发的行业共振。推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力量,正来自新一代保险客户——他们带着完全不同于父辈的消费理念与专业知识,重塑着保险服务的价值标准。
这种代际差异在小王家中体现得尤为生动。中秋时节,小王的母亲因收到保险代理人送来的一盒月饼而倍感温暖;而在90后小王眼中,这盒月饼却显得多余且低效。
“我们这代人不喜欢被强制推销,更不会为了一点小礼物浪费宝贵时间。”在她看来,父母辈容易被看得见的实惠和人情面子所打动,而年轻一代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只为真实的兴趣和需求买单。
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与代理人的互动模式上。翻开小王的聊天记录,几乎所有的交流都由她主动发起——咨询新产品、探讨条款细节、对比市场动向。“我需要时自会找你,别来打扰我”成为这代消费者无声的宣言。
而以小王为代表的年轻人也逐步成为保险购买的主力人群。《长寿时代城市居民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从保险消费主要人群占比来看,26岁至45岁人群占比超过70%。其中,26岁至35岁人群占比为40.5%,36岁至45岁人群占比为30.1%。80后、90后成为上述年龄段的主要群体,同时他们也正处于人生黄金期,实干创业、爱家守业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积极的财富管理成为“新青年”一代的理智选择。
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保险认知的根本性转变。小王回忆起母亲为她购买的第一份教育险:“每年一百多块,问她为什么买,她说是因为前同事推荐。”这种基于人情的模糊购买决策,与如今年轻消费者的清醒形成鲜明对比。“现在信息渠道太多了。”小王解释说,“我们早在接触代理人之前,就已经对保险有了基本认知。”
正是这种认知觉醒,倒逼着保险代理人角色的根本性重塑。
转变背后:以专业增值服务满足客户核心需求
《企业家IP打造私房课》总策划和首席讲师、新闻时评人高承远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过去十年间,保险代理人最大的变化是从“卖药”变成“开处方”,也就是从早期拼话术,到现在拼家庭财务“体检”和生命周期现金流建模。
在他看来,这场转型背后,是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客户端,互联网消除了信息不对称,80后、90后习惯“先研究、后决策”;监管端,“报行合一”、双录等政策压缩了灰色空间;产品端,同质化竞争中年金、重疾拼不出花样,只能拼“组合设计”。三力合围之下,从推销员升级为解决方案架构师,已不再是代理人的选答题,而是必答题。
“保险代理人服务的核心和精髓在于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专业、全面且个性化的保险解决方案。”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客户为中心意味着代理人要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风险承受能力、财务状况等因素,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销售产品。
袁帅进一步指出,过去代理人与客户的粘性和服务多围绕“旅游、送油送面”等附加型服务,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客户,但缺乏深度和持续性,难以真正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而现在更强调风险管理、财务规划、康养服务等专业增值服务。
“专业增值服务聚焦于客户的根本利益,风险管理服务帮助客户识别和应对潜在风险,财务规划服务助力客户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康养服务关注客户的健康和养老需求。” 袁帅表示,这些服务体现了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质,以客户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来增强客户粘性,树立行业良好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重视,只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增值服务,推动行业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现在把资源投向预防医学、养老社区、家族办公室,是用专业价值兑现保单承诺。” 高承远也表示,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都已意识到,只有把理赔和给付前置成风险减量,才能降低赔付、提升续保、赢得复购,这才是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行业共识:“以客户为中心”是永恒的主题
个体的转型探索,正与保险机构的顶层设计形成共振。当以杨刚为代表的代理人们自发地“链接资源”时,头部保险公司已开始系统性地为代理人“赋能”,推动其从销售员向多领域顾问蜕变。
比如,平安人寿发布保险康养顾问培养计划,泰康人寿推出以“保险顾问+医养顾问+理财顾问”为核心职业素养的健康财富规划师团队,华泰人寿也积极通过“菁英营销员3.0战略升级”打造陪伴客户全人生旅程的“保险菁英”及“保险企业家”等。
顶层设计最终需要由每个代理人在市场中践行。对于“以客户为中心”这一永恒的主题,杨刚有着来自一线的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理解。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这个行业,也间接推动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往专业性方向发展。”杨刚对记者表示,客户现在也越来越专业了,除了要为客户规划专业的保险方案外,保险代理人必须要多学习法律、理财、税务、亲子等各方面知识,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度。
但在杨刚看来,无论是服务还是专业性,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体现。“现在行业从业者的素质都提高了,专业性高低只是时间问题,多学习就可以提升专业性,但要获客的话,则还是需要从服务着手,跟客户寻找共性和情感连接点。”如今,杨刚发现除去兴趣外,客户越来越愿意为情绪价值埋单,他也开始为组织符合客户特征的新活动而忙碌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