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冬令进补
冬令进补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医生认为,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绝大部分中医都会认为,一年一度的进补季节,在冬至前后开始最为适宜。
在中医的理念中,有一句流传的俗语:“冬令进补,春天打虎”。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强调冬季调养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专家解读,冬季通过适当的补益,能够帮助体内储存足够的“精气”,到了春天,这样的身体状态更利于抵抗疾病,不易患病。
慢性病患者:如慢性肾病、哮喘、高血压等,冬季可以对慢性病患者采用边补边治的方法,以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老年人: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都趋向衰退,冬令进补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冬令进补,其潜台词就是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在我们传统饮食习俗中,有一个特殊意义的词语叫“补冬”。汉族人以冬至为补冬之始,一般家家户户要杀鸡宰鸭或买羊肉,以备过冬,而富贵人家更在烹饪的过程中加入当归、人参等药物炖食,增加滋补的效果。
冬令进补常用的进补方法
在气虚乏力时,补气是关键。生晒参或西洋参炖煮加糖,补气生津;生晒参、麦冬和五味子煎煮,或服用生脉饮,益气敛汗;党参、黄芪与红枣煎煮,补中益气,缓解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时,可选用健脾开胃的方法。
滋补适用于严重虚弱者,如术后或产后,常用食品如猪肉、牛肉等,药物如熟地黄、阿胶等,但需适量且在胃口好、无不适时服用。清补则针对夏季炎热,宜选百合、绿豆等,药物如西洋参、麦冬,但阳虚者需谨慎,不宜过度食用。平补则性质平和,如人参、黄芪等,适合四季食用,但吸收效果略逊于冬季。
中医冬令养生强调给予填补肾精为主的药物,而其中常选用阿胶、龟版胶、鳖甲胶、鹿角胶、鹿胎胶等滋补、滋腻的药物配伍成的“膏方”,成为冬令进补的重要方法和重要剂型,如十全大补膏、龟鹿二仙膏、参鹿补膏。也有人不适宜使用这一类过腻的“荤胶”,则以白蜜收膏,如琼玉膏等。
冬季进补应选择温热性的食品,如食补宜进食羊肉,羊肉含有蛋白质、脂肪、钾、钙、磷、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能补阳养血,阳虚体质尤宜。海参、鱼翅也是很好的冬令补品,海参更被称为“童叟补剂”,易消化,易吸收,多食有益。
进补方法主要有食补和药补两种。食补尤为重要,冬季应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适应机体需要。同时,寒冷影响泌尿系统,需补充无机盐,建议多吃蔬菜、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
冬令冬令进补是预防医学
1、冬令进补,实际上是一种预防医学实践。在人体尚未出现病症的冬季,人们选择在这个时节补充营养,正是顺应了自然界的寒冷环境。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抵抗力,防止寒气侵袭导致大病,另一方面,也是为来年春天和夏天储备能量。
2、冬令进补是预防医学的一种手段,在人体尚未出现疾病的时候,利用最寒冷的冬天,增强体质,蓄积能量,预防来年春夏发病。台湾谚语“补冬补嘴空”,冬至日进补,常以麻油鸡酒或四物、八珍、十全等炖鸭。介绍一款药膳“元气鸭”,由公鸭、冬虫夏草、枸杞、黄耆、当归、大枣、姜、酒组成。
3、』所以冬令进补是预防医学,在人体尚未出现疾病的时候,选择最适当的时机---利用外在环境最寒冷之时,一方面可以使人体在冬天有抵抗力,不致受寒气的侵袭而生大病,一方又可蓄积能量,以待来年春夏的利用,避免次年因阳气不足,阴寒内伏而发病,所以是养生方法的一种。
4、冬令进补是一种预防医学的概念,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也重视顺应节气「春夏养阴,秋冬养阳」。在寒冷的季节养生要照顾身体的阳气,注重保暖。 冬天还没有生病的时候进补,一方面可以温暖身体的阳气,避免感受寒邪侵袭,一方面也可以储藏能量,以备春天的时候的身体活动运用。
冬天滋补的季节冬季进补的最佳时间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每年的11月8日左右,这个节气提醒我们寒潮的临近。在这样一个季节变换的时刻,民间传统倡导立冬应当补冬,以此增强身体抵抗力,对抗即将到来的严寒。
中医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冬天进补,在时间上主要指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而以冬至之后的“三九”最为适宜,所以,冬季是老人进补的好季节。专家特别提醒,孕妇、儿童、高血压病人等不宜进补。
大多数中医都会推荐,每年的进补季节最好从冬至前后开始。在《易经》中提到“冬至阳生”,意思是冬至这一天阳气开始上升,人们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会增强,因此从这一天开始进补效果最佳。不过,这个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对于长期阳虚的慢性病患者,可以从立冬开始进补,一直延续到立春结束。
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汉族民间习惯在冬至前后“补冬”,补冬可以在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初五,星期五开始进行。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俗称补冬。在中医认为是冬至这天进补身体最容易吸收,而且天冷不容易上火。
冬天是一年当中最适合进补的时节 所谓冬令进补,是因为冬季气候严寒,自然界的动植物均处于收藏蛰伏的状态。人也同样顺应着自然界的变化,进入冬藏季节,冬三月者为封藏。
冬令进补注意哪几点?
1、冬令进补时需注意三点。首先,针对冬令食欲旺盛,吸收功能较好的特点,应加强高热、高营养、味浓色重、补益力强的食物的进补,如羊肉、狗肉、牛肉、鸡肉等动物性补品。其次,需根据自身情况,确诊虚证所在,辨证论治,有针对性地进行滋补,并坚持整个冬天都进行进补。
2、再次,进补不宜过于滋腻厚味。对于脾胃消化不良或经常腹泻腹胀者,首要任务是恢复脾胃功能。若脾胃消化功能不佳,再多补品也无法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冬令进补应以易于消化为原则。最后,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宜进补,以免病情加重。在病症未愈之前,进补可能成为留邪为寇,留下后患。
3、冬天是蔬菜的淡季,应注意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B、C的蔬菜,如白菜、白萝卜、胡萝卜、豆芽、绿豆芽、油菜、苹果、橘子,以及水果罐头等;还要多吃含钙、铁、钠、钾等丰富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
4、这里提醒大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忌无病进补或以药代食。“是药三分毒”,在没有疾病症状的情况下,用药调理终归不如饮食调理。二忌气壅、气滞或体健之人盲目进补,否则容易引起脾胃积滞等不适,进补不当反受其害。
5、否则再多的补品也是无用。因此, 冬令进补不要过于滋腻厚味, 应以易于消化为准则。以贵贱论优劣对于补药, 绝不要存在越贵越好、越贵越有效的想法。中医认为, 药物只要运用得当, 大黄可以当补药; 服药失准,人参即为毒草。在患有感冒、发热等外感病症时, 不要进补, 以免留邪为寇, 后患无穷。
6、为避免以上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给肠胃一个适应期,避免大量摄入肉类,以减轻消化负担;二,注意饮食结构,避免高油高脂食物,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三,警惕痛风发作,减少动物内脏、海鲜等含嘌呤食物的摄入;四,注意饮酒量,避免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冬季进补虽好,但不可过度。
标签: 冬令进补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