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光谷黄立平:
告别“空间即资产”
以数字化定制产业空间
◎记者 伊妹儿
面对产业园区行业“空间难换产业”的普遍困境,中电光谷总裁黄立平正带领企业以数字化为战略支点,开辟独特发展路径。“我们不再是简单的空间提供者,而是产业的资源链接者和生态构建者。”黄立平日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如今,中电光谷正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和一体化运营,在全国100多个产业园、超3500万平方米的空间内,培育着跨行业融合的“新产业集群”。
以数字化为笔
为新兴产业“量身定制”生长空间
当前,产业园区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增长的深刻转型。中电光谷凭借创新的“POEPC”全流程服务模式与数字化平台建设,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践路径。
黄立平表示:“我们将战略重心聚焦精准服务,核心是围绕客户需求实现‘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在这一理念下,中电光谷构建了以“策划、设计、建设、运营、服务”为框架的体系化服务能力,通过专业化产业服务推动区域高质量产业聚集。其打造的“央企带动+大中小微企业联合创新”产业生态体系,以产业集群化布局、服务智能化升级、投资网络化协同为特点,持续强化产业链资源整合效能。
“我们正从空间提供者转变为产业资源链接者、产业生态构建者和社会价值共创者。”黄立平表示,这一转变基于公司对数字化能力的系统构建。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依托数据积累和模型训练,中电光谷能够在了解客户需求后快速生成匹配的规划与建筑方案,推动产业园区向智慧服务生态转型。
黄立平表示,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经济活动集聚区,其车流、人流、能耗、物流及税收等基础指标具有重要数据要素价值。他透露,公司正在筹备建立产业园区可信数据空间联盟,推动多元主体基于统一标准和技术底座共享数据,使数据要素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以体系化运营
助力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协同
中电光谷通过体系化运营模式,在全国50多个城市开发运营100多个产业园,运营面积超3500万平方米。今年4月,公司荣获“全国产业园区运营商综合实力50强”第二名、“全国园区轻资产服务商综合能力30强”第三名,显示出其在行业转型中的领先地位。
“在当前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过度追求规模可能放大风险。我们始终坚持稳健经营,不将规模扩张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健康的现金流与可控的负债率作为核心指标,实现有质量的持续发展。”黄立平表示。
黄立平还提出“新产业集群”理念,认为应突破“种群”局限,着眼“群落”生态优势。“未来的产业园区应打破传统单一产业聚集模式,关注跨行业融合发展;促进各类新兴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依托。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引导企业找准‘生态位’,构建多元共生的‘异构集群’。”黄立平说。
对于如何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黄立平认为,应该把产业升级作为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仅注重城市形态更新而忽视产业生长逻辑,这样的更新难以持续。产业升级应当作为城市更新规划的核心。同时,更新后的城市环境又为产业升级创造更好条件,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面对城市发展新阶段,黄立平表示:“核心是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既要防止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也要提升郊区的城市功能。有序发展都市工业是必然选择。未来的都市工业将是智能化、服务化的新型工业形态。”
服务国家战略
实现社会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中电光谷2025中期报告显示,公司旗下武汉中电节能有限公司依托信息技术、运营技术、暖通、配电等多领域专业能力,打造了“OVU低碳云”数字化系统,为低碳智慧园区建设与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公司通过“OVU产业云”平台,为地方政府及地方国有平台公司提供体系化运营服务,推动产业生态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
对于公司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理念,黄立平表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于创造社会价值。我们将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地方经济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基本路径。”他进一步阐述称,中电光谷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中主要聚焦两大方向:一是服务制造强国战略与新型工业化建设,通过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为产业升级提供高水平承载平台;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资源,寻求产业创新的生态化路径,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关于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的担当,黄立平称:“我们始终高度重视与环境和社区的和谐共生。在园区建设中,我们率先提出低碳、近零碳发展标准,并已在综合能源利用领域实现前瞻性布局,希望成为国家零碳园区建设的先行实践者。”
通过将国家战略深度融入企业发展,中电光谷在产业运营、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等领域形成了系统化实践,其正以实际行动证明:服务国家战略不仅是企业责任,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