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小米Q1业绩会实录:SU7没有对手 玄戒芯片目前只给旗舰

beiqi 热点新闻 6

  小米集团(HKEX: 1810)今日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总收入达到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净利润为109亿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42亿元。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经调整净利润为107亿元,而上年同期经调整净利润为65亿元。

  财报发布后,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副总裁、CFO兼天星数科CEO林世伟等高管出席了随后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解读财报要点,并回答了数位分析师的提问。

  以下即为本次电话会议分析师问答环节实录: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dy Meng:首先,恭喜小米取得历史上最好的第一季度的业绩。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关小米的IoT业务。在第一季度,我们看到整个IoT业务板块还是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增长,业务增长速度也是远超行业的平均增速的。小米的战绩不仅我们投资人关注到了,其实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也关注到了。根据近期的调研显示,部分友商已经开始针对小米推出竞品,可能接下来整个AIoT行业的竞争态势会加剧。我的问题是,面对这种情况,小米下一步会采取怎样的策略应对?小米在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策略、打法是否会有所不同?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小米的汽车业务。小米YU7在正式发布之后,有部分投资人和我们反馈,他们担心小米YU7卖的好的同时会影响小米SU7的销量,甚至可能会由于销量的压力,导致小米SU7降价促销。对于这样的观点,能否请卢总(卢伟冰)和我们谈一谈您的看法?另外,小米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来保证小米YU7和小米SU7都卖得好?

  卢伟冰:坦率来讲,有些友商针对我们推出了竞品等等,我个人其实没有感受到。小米目前还保持着最高速增长,我们还有很多产品目前都处在“缺货”状态。随着空调旺季的到来,我们发现自身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产能上。所以其实我们并没有太感受到所谓“对手降价”对我们带来的影响。

  但是,如果说今天的小米已经引起了竞争对手对我们的关注,我个人认为这对整个产业来说是件好事。我之前也曾多次提到,“家电行业有点过于成熟、过于固化、变化太慢了”,我们也观察到特别多对消费者不友好的市场行为,例如有的友商会把同一个产品换成不同的型号,在不同的渠道里卖不同的价钱。这种行为对小米来说,我们是坚决反对的。我们认为,用户无论从哪个渠道购买产品,他们都应该有同样的知情权和价格权。我的另外一个感受就是整个产业的创新特别慢。从用户体验、用户界面的角度来看,很多产品都不那么友好,自动化的程度很低。如果说小米的出现能够引起竞争对手的进步,我认为这本身就是好事。

  在这些产业里,我希望小米能够成为整个行业的价值创造者和产业进步的推动者,这是一件好事。但对小米本身来说,这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另外,我也不认为小米今天在大家电业务上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让我们满意的程度。其实我们的IoT业务纳入集团战略业务也就是从2023年开始的,到现在也才干了一年半多,不到两年的时间。

  因此,从小米的内部来看,我们还有很多的进步空间。今天我还在想:我们的第一家大家电工厂要尽快开出来;我们的冰箱、洗衣机的工厂什么时候开始建?我们的核心器件还没有完全实现自研……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去做。因此,对于现在大家看到的小米大家电高速增长,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开始。

  海外业务方面。我认为小米在海外的业务和国内在打法上其实没有太本质的区别,只是我们在国内的新零售可能更加成熟一点,海外的新零售刚刚开始做, 电商的比例没有那么高。但是从打法上来讲,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区别。可能国内国外的竞争环境会有差异,比如在东南亚市场,我们发现80%的家电品牌是日本品牌,而不是中国品牌。也就是说,我们的竞争对手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对于用户需求来说,我认为不会有本质变化;更多的变化还是消费力的水平所导致的用户对产品需求的差异,而不是用户本身需求的差异。

  你问题里还提到了小米YU7上市后会对小米SU7带来怎样的影响。首先,我完全没有担心过小米SU7的销量会受到影响,或者说小米SU7需要去降价促销。因为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的产能严重不够,现在的交付周期还非常长。另外,小米YU7和小米SU7是同平台的,都采用了小米摩德纳(Modena)架构。同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产能的复用性和核心器件的复用性非常高。

  随着两款车的交付,未来在市场上两者会形成怎样的比例,坦率来说我们也不清楚,能够参考的数据可能就只有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了。可能只有在两款车上市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订单量逐渐处于常态,到那时候我们才会看出两款车大致合理的市场占比。

  中信分析师Yingbo Xu:我有两个问题。最近我们看到新闻报道称,小米在武汉的智能家电工厂已经“提前送电”,对此大家都很关心。随着小米智能家电工厂的投产和运营,刚刚卢总也提到了后续公司对IoT业务整体的产品规划。我的问题是,除了之前提到的产品规划之外,能否请管理层与我们分享一下,未来小米的智能家电工厂,可能还包括智能汽车工厂等等,这些智能工厂对公司的效率、盈利能力提升方面会有哪些帮助?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看到小米YU7全系列标配了激光雷达以及一系列的安全设备,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站在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这种标配是否会影响公司的定价策略和盈利能力?

  卢伟冰:你的第一个问题似乎是关于制造平台的构建问题,我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小米不仅有汽车工厂,我们还有手机工厂、家电工厂。从前端来看,这些可能是不同产品的工厂;但从后端来看,其实这就是我们小米如何构建整个智能制造平台的问题。

  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在这三个工厂背后,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共用的。举例来说,我们的小米澎湃OS系统,这个系统是我们智能制造的核心与灵魂,它是在产品之间共用的;再比如产品背后很多的核心供应商其实也是共用的;宏观上做工厂的逻辑方法论也几乎是一样的。我认为,小米在智能制造方面已经基本上“蹚”通了不同品类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面向未来,小米的智能制造平台不仅仅要在中国布局,还要在未来走向全球。对我们来说,我认为这条曲线我们已经走过了。

  你的问题还提到了小米YU7。这次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产品力很强:全系标配了激光雷达、全系都是长续航、全系都配备全景显示天际屏等等,产品力很强。

  关于你提到的定价和盈利。因为目前产品的价格还没定下来,所以今天在这里我不方便和大家谈价格。但我想说的是,“产品的竞争力强”是核心。对于一个不强的产品力,你要是想有好的盈利能力,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盈利是个结果,它不能当做一个完善的目标去追求。

  另外,如果产品力足够强,盈利性就不是问题。我们就以小米SU7为例。小米SU7在去年3月28日上市之后,到如今已经将近14个月了,大家看看今天市面上有哪一款产品是小米SU7的对手?一款都没有。我想大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曾经有无数的对手想要用各种手段与我们对打,但是事到如今,你会发现他们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很多产品的销量连SU7的十分之一,甚至5%都没有。

  这就是事实。所以只要产品力强,就意味着没有对手;而没有对手就能保证你有定价权,从而保证合理的利润率。

  高盛分析师Timothy Zhou: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公司的核心业务,手机和IoT。我的问题与公司的手机业务更相关。能否请管理层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对今年整体的手机行业,包括小米手机的出货量、价格等等有哪些展望?我们看到,在第一季度全球不同市场的手机大盘表现差异比较大,宏观的变量最近也比较多,管理层在手机业务上的策略有哪些变化?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小米汽车、AI以及其他的新业务。我们看到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在一季度做到了23%以上。能否请管理层为我们拆解一下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管理层对接下来的毛利率有哪些展望?另外,如果看新业务的亏损的话,能否请管理层为我们分享一下,对于汽车、AI以及其他的新业务,比如公司对芯片的投入上,一季度公司对不同业务的投入分别处在怎样的水平?

  卢伟冰:手机业务方面。从今年来看,大盘的增长应该和年初大家的预期有差距,尤其是中国市场。我们盘下来之后认为,今年中国的手机市场可能会有大概三个点的增长,因为中国市场有“国补”。过去大家可能对“国补”对大盘的带动可能过于乐观,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国补”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带动作用。但这其中的好处在于产品结构——中高端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从全球来看,我认为大盘增长也就是一到两个点,甚至可能会“不增长”或者“负增长”。现在我已经看到有些市场在负增长,像西欧市场就很明显,欧洲也在负增长。

  对于小米来说,我们在策略上没有什么太大的调整。如果有微调的话,可能之前我们对量的成长速度会更关注一些,比如2024年相比2023年增长了2000多万。今年最初的时候,我们可能希望设定一些更高的增长目标。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或许我们可以适当放缓对销量的要求,而是更多地把关注放在产品结构的改善上。比如在西欧区,我们把过去很多超低端产品做了主动减量,甚至停了这些产品,从而改善当地市场的产品结构。我们在日本市场的策略也是如此,一些过去做的低端产品现在可能已经不需要再做了。我们要聚焦到中高端机上。包括在香港市场,我们现在正在香港开会。我们要把关注放到中高端机型上,适当地放弃一些超低端机。

  去年我们的出货量接近1.7亿,今年我们希望能做到1.8亿。当你处在这样的量级上时,我认为“改善产品结构”会比“增加销量”更加重要。但是,对于一些新兴市场,比如非洲,小米只有13个点左右的市场占有率。我一直认为,按照小米今天的品牌力、产品力,在任何市场我们都具备做到20%以上市占率的潜力。这也就意味着,在一些新兴市场里,我们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对于像非洲这样的新兴市场,我们目前还是坚持“规模优先”的基本策略。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拓展,我们还是会秉持这样的策略。

  但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策略上的调整。

  你的第二个问题有关汽车毛利率。到这个季度,我们一共披露了四个季度的汽车毛利率。去年的第二季度是我们首次披露汽车毛利率,第一次是15.4%,第二次是17.1%,第三次是20.4%,第四次是23.2%。这也就意味着,随着每个季度的变化,我们的毛利率也在稳步提升。

  这背后的原因有几点。第一,我们的产品力很强。从小米SU7上市到现在,我们一次定价也没调。有的产品在上市之后,因为能力不行很快就会调价,这必然会影响产品毛利率;第二,我们有单款、爆款,这一定会带来非常好的成本优化。也就是说,大家在看量的时候,一定要看量下面单款产品的效率价值。你不能只看总量,否则你会发现有的产品有规模经济,有的产品没有规模经济。只有有单款、有爆款才可能会有规模经济。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也比较好;第三就是我们的效率。无论是公司内部的管理效率、费用率,还是我们的渠道效率都表现得很不错。在把新零售运用到汽车业务之后,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效率可能是传统汽车公司的两到三倍,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是同样的零售价格,如果在我们的渠道里,我们的成本就比别人低很多。

  以上这几点相加起来才得到了如今这样的结果。反过来说,传统汽车行业里可能会有非常多的环节需要去优化和改善。我认为小米的这些数据可以给行业带来参考,帮助大家一起进步,这也是小米对整个产业的价值所在。

  至于你提到的亏损金额,按照公司目前的披露方式来计算,本季度我们的新业务大概有5个亿的亏损。

  林世伟:我补充几个数据。

  大家也看到,在过去几个季度,我们的交付量是在一直提升的,从去年第二季度的27000台到第三季度的40000台,再到第四季度70000台,如今的第一季度我们已经交付了75000台车。从固定成本的摊分来看,我们的效率是越来越高的,这也对毛利率有所帮助。第二,刚才卢总也提到了,小米卖车已经进行了14个月,这中间我们没有降过价,也一直在推出各种权益,这也会帮助我们带动整体毛利率的上升。第三,第一季度小米SU7 Ultra也开始交付了,这也对毛利率会有一定的帮助。最后,我们的周边产品在上季度的收入也达到了5亿左右,这是我们自披露以来最高的其他收入。

  我认为以上四个原因为公司的毛利率带来了一定帮助。

  中金分析师Hanjing Wen:我有两个问题。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手机业务的高端化。在第一季度,我们看到小米在中国市场“4000元钱以上”的市占率在持续提升,包括小米15 Ultra的销量也非常好;再叠加上周公司发布了搭载玄戒O1芯片的小米15S Pro,补上了小米自研手机SoC的最后一块拼图。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从公司过去在手机高端化上持续稳步推进的经验上来看,后续公司在手机高端化方面会有哪些规划?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AI的。因为公司在四月也推出了小米MiMo,这是小米首个为推理而生的开源大模型。之前管理层也展望过,大家提到在AI方面会持续加大投入。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尤其是后续在AI手机的领域,我们可以期待小米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惊喜?

  卢伟冰:关于高端化的问题。

  我们在第一季度开了一个有关“高端化”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我们重点只干了两件事:第一就是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小米过去五年高端化都做了哪些事情;第二就是展望一下未来五年,小米的高端化应该怎么去做。

  这次研讨会之后我们得出几个结论。在高端化的过程中,我们做对了几件事:第一就是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化。可能今天大家都觉得小米的高端化做得还可以,其实在五年前,也就是2020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内部其实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的,更别说外部对我们的质疑了。这是我认为我们做对的第一点。第二就是用“小米品牌”去做高端化。当时有很多的观点,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观点都是“小米应不应该开发一个新牌子去做高端化”,最后我们决定要用“小米品牌”去做。因为小米是一个整体,当小米品牌做成功之后,我们所有的产品都会受益。第三,什么品类先做,什么品类后做。我们决定还是手机、汽车先做,其他的产品先补能力。第四,先聚焦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形成了方法论之后再到海外市场去。

  目前来看,我认为这四条大的战略主线都是对的。但是,我们在过去的五年里也付出了很大的学费和代价,可以说探索的代价还是非常高的。

  这一次,我们还讨论了未来五年要做什么?

  第一,我们要从原来的“探索”过渡到未来的“提前规划”。我们不能对每个产品、在每个国家都交一次学费。我们要有统筹、有规划,要按照节奏去走。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是,我们在基础的高端市场里已经立足了,比如在“4000元至6000元”的手机市场,去年我们已经实现了差不多17%到18%的市占率;但是在6000元以上的手机市场,我们还没有立足,去年的市场占比才5%左右。我们的下一步是要朝着“超高端”出发。第三,要从手机、汽车这两个品类过渡到所有品类上去。第四,要从中国走到海外去,我们要把在中国市场形成的方法论在海外市场逐步落地。

  以上这几点基本上是小米未来五年要去做的事。那么,在这样情况下,大家也看到,我们的小米SU7 Ultra、小米15 Ultra、中央空调等等产品,包括我们这次发布的小米Pad 7 Ultra,这些都是朝着超高端产品的一种探索和实践。目前来看,这些产品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反馈。

  你的第二个问题有关AI。

  前段时间大家也看到了我们发布的小米MiMo基座大模型,也取得一些成绩。首先,我认为小米一定要做基建,而在基建里,我们认为基座大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米决定大力投入资源去做大模型。但小米选择做基座大模型,最重要的原因是为自己的业务服务。我们的用户基数很大、用户场景非常多、用户数据也非常多,只要我们能够做好基建、用好自己的数据场景,我相信我们就能够探索出非常多、非常好的提升用户体验的方法。当然,手机制式小米众多设备之一,它并不是未来的全部。但从手机方面来看,我们未来要做好小米的超级小爱。另外,我们还会把AI与小米澎湃OS进行深度融合,这些都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进步。

  林世伟:我再补充几个数据。

  第一,大家可以从我们的财报里看到,这个季度小米在中国区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占比已经达到25%,去年全年的数据是23.3%,去年的一季度只有22个点。所以,我们的高端手机出货量占比会越来越高。我们在4000元到5000元手机的价格带市占率已经达到24.4%。

  第二,刚才卢总提到了家电。从财报上来看,我们的收入增长达到了113%,同比增长了113%,但出货量只增长了65%左右。很明显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大家电ASP(平均销售价格)也在持续增长。

  第三,刚才卢总也提到,我们会持续投入AI。今年我们300亿的研发费用会有四分之一聚焦在AI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AI方面的投放也是蛮多的。同样的,我们去年的资本支出大概在100亿,今年也会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一部分增长会放在AI领域上。

  瑞银集团分析师Hongyi Su: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公司在上周发布了搭载玄戒O1芯片的小米15S Pro,我想请问管理层,从中长期来看,我们是否可以期待小米在非旗舰系列也会逐渐运用自研的手机SoC?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我们是否可以期待除了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以外,小米会在其他“人车家生态应用”上应用到自研芯片?

  我的第二个问题有关小米的IoT业务。其实前面的投资者也提到,本季度小米的IoT业务达到了非常高的25%的毛利率。我的问题是,展望未来几个季度,管理层是否认为这种高毛利率水平是可持续的?其实国内其他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在“618大促”前后有一些比较大的竞争策略。我的问题是,从今年第二季度小米的“618”策略来看,管理层是否预期会有比较激烈的价格竞争?

  卢伟冰:对于玄戒O1芯片,我们的思路还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先从最难的开始做,先把旗舰芯片做好。在把旗舰芯片做到我们的预期之后,再去考虑其他的问题。所以,到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还没有考虑过要把玄戒芯片覆盖到非旗舰系列。我不知道我讲清楚了没有,我们现在全部的考虑都在旗舰芯片上。

  至于是否会从手机、可穿戴逐渐过渡其他产品。我想说芯片本质上是一种平台能力,当你拥有了这种平台能力之后,再去做别的芯片其实就没那么难了。在这些平台能力里,做手机旗舰SoC是最难的。原因有几点:首先,它的集成度特别高;第二,它对功耗的要求特别高;第三,它的IP特别复杂。

  而当你具备了做手机旗舰SoC的平台能力后,再去做别的芯片,其实难度是降低的。所以,我们要先全力以赴,先把旗舰SoC做好,同时做好Modem(基带芯片)。现在我们的Modem已经做到4G了,下一步是要攻克5G,再去做4G、5G与2G、3G的融合,形成完整的5G Modem。这是目前阶段我们要做的工作。

  关于你提到的IoT业务毛利率和竞争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小米的IoT业务目前刚刚起飞,我们还有很多的能力没建完。只能说我们补齐了一部分能力,但还有很多能力没有补齐。当我们把其他能力补齐之后,我相信大家会看到更好的IoT业务,无论是大家电还是小家电。

  对于你问题里提到的对手竞争,我其实没有太多地感受到。我们还是在按照既定的战略推进。对于20%的毛利率,我认为也不会有很大的、受竞争影响的波动性。

  林世伟:大家最近可能比较关注我们的大家电业务。但是小米的IoT业务其实包括所有品类,比如电视、平板、可穿戴以及小米的生态链产品,这些产品在过去这个季度同比增长也非常高。所以大家不要只关注一个品类,我们其他品类的增长和利润率也非常不错。

  花旗银行分析师Tina Wang:我有两个问题。刚才我听到卢总分享了对今年手机大盘的看法,和之前相比是有一些调整的。我想问的是,在手机的成本架构上管理层是否观察到一些变化?我们看到截至目前,有很多内存厂商都在调整产能,后续可能会影响到行业整体的攻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层对未来的看法是否也会随之变化?

  我的第二个问题有关小米的EV(电车)业务。我们看到,最近有些厂商已经在做价格竞争了。我能理解目前公司的情况是“供不应求”,所受影响不大;但未来中国的EV市场可能还是会有整合。在这样的浪潮里,管理层认为小米处在怎样的位置?管理层对此有哪些看法?

  卢伟冰:你问题里提到了内存的成本。

  从第二季度的情况来看,第二季度应该是内存从成本下降到上涨的一个转折点。但如果我们把它拆开来看,DDR4X、DDR5X、UFS它们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DDR5X成本的上涨会多一些,DDR4X的成本基本保持持平,UFS的成本略有下降。二季度的情况是如此。

  第三季度的话,目前来看,我们认为确实会有上涨趋势,但我不认为上涨会非常剧烈,可能会是一种“平缓上涨”的情况。虽然有些产品的结构会有调整,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些产品的需求并没有大幅增长,缺少较大的拉动因素。

  从整体上来看,对小米来说,我们的判断、提前量、准确度还是可以的。因此,我们也提前做了一定准备和规划。所以内存成本变化对小米的影响还是可控的,毕竟还有一些其他器件,它们的成本是在下降的,从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冲。另外,对于今天的小米而言,我们的竞价权越来越强。因此,我认为内存成本变化对小米手机整体的毛利率影响应该是平稳、可控的。

  你的第二个问题提到了EV价格竞争对我们的影响。

  短期之内,我认为不会有太多影响;如果把时间线拉得特别长的话,我认为价格竞争就是市场竞争的一部分。其实目前的竞争已经挺激烈了,但我们自我感觉很好。目前小米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把手中的订单实现交付,让用户尽快开上我们的车,这是我们当下工作中最重要。

  当然,我相信大家通过小米SU7这款车已经能够看到小米YU7这款车的产品力。我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刚刚发布小米SU7,大家特别关心的是“小米SU7爆了,那小米的下一款产品还会是爆品吗”。有人可能认为,小米一款车做得好可能是运气使然。我相信,这次大家看到小米YU7之后,都感觉到它的竞争力要比小米SU7更强。这说明小米还是有能力的,甚至可以说我们的能力是远高于行业的平均能力的。毕竟大家也看到,我们的能力不仅仅是做产品。我们供应链的能力也可以,对吧?我们作为新手,在这么短时间里能够完成如此大量的交付。另外,我们建工厂的能力也可以,虽然我们之前没建过汽车工程;我们的渠道能力也还可以。

  总的来说,我认为现在市场考察的还是综合能力,而不是依靠定价去解决所有问题。

  华泰证券分析师Leping Huang:我的第一个问题有关芯片。公司上周发布了自研芯片和搭载自研芯片的产品。我的问题是,公司的手机业务和芯片业务之间的芯片价格是怎么结算的?展望未来,随着搭载自研芯片的手机比例提升,这对公司的手机业务和集团的整体毛利率会有什么影响?

  我的第二个问题有关海外手机市场的情况。我看到本季度小米在非洲市场的份额实现了显著上升,在印度稍微有所下降。我的问题是,小米在海外几个主要市场,比如印度、非洲等等,目前的竞争格局有什么变化?管理层如何看待这两个市场未来的增速情况?

  卢伟冰:关于自研芯片的搭载。

  首先,我们的策略非常清楚,肯定是多平台并存。我们的自研芯片与其他高端芯片,比如高通、联发科,会长期并存。这种“长期并存”的策略非常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我们对小米高端品类持续成长的信心。我还是认为小米的高端会持续成长,高端手机加平板每年可能会增加几百万,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蛮有信心的。所以,三家“长期并存”应该是没问题的。我们和高通、联发科在一开始就进行了非常良好的沟通。对于小米的自研的芯片,目前来看我们只做旗舰。总体来看,我认为搭载小米自研芯片的产品比例不会太高。

  你问题里提到的毛利率水平和搭载自研芯片产品之间的关系,目前我认为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太早了。我们现在基本不太关注财务上的目标了,我们现在更多关注的还是产品能不能做好。大家可以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不太考虑成本做投入”的阶段。尤其是对于手机大芯片,我们认为可能需要五到十年才会在财务上看到合理的模型。

  海外手机市场方面。印度市场有所下降也是合理的。目前的印度市场还是比较特殊的,我想大家也知道我们在印度市场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另外,目前我们和印度之间正常的商务签证还没有常态化。所以,我们还是有意地在对印度市场的出货量上做控制,从而降低我们在当地市场的风险。

  欧洲市场方面,我们今年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大盘下降还是蛮多的。在这种下降的大盘里,我们主动放弃了一些超低端或者低端产品的供应,重点放到了中高端上去。可能大家会看到,我们的市场的份额有一些小幅度下滑,但我认为我们要改善的问题是我们的产品结构。

  非洲市场方面,因为非洲是一个新兴市场,我们去年的市场份额大约在12%到13%左右。我认为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在非洲市场,我们首要任务还是要形成规模效应。

  因此,我们会基于不同市场的特点以及小米目前在这个市场里的位置,来确定我们在不同市场中的打法,而不再是把一个策略用在每个市场。从市场的整体来看,我认为不同市场发展的分化性也是很强的。正因如此,目前我们把全球市场分成了八个大区,基于这八个大区进行了本地化、精细化经营的。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考量之一。

  林世伟:大家可以看到,本季度我们在几个区域做得不错。首先是非洲,非洲增长了2.6个百分点;在东南亚市场,我们回到全东南亚第二;在拉美市场,我们也回到全拉美第二;中国大陆市场回到了第一。所以,我们在这几个板块还是做得不错。

  虽然整体大盘不太好,但我们在欧洲市场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了0.1个点。因此,总体来说,我认为小米在国际市场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完)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