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姬老板
安信基金今天发公告了,张翼飞离任了。
之前已经传过一阵了,当初和小伙伴还抱有希望说不要吧,毕竟我们在推荐亲朋好友买基的时候,真是无脑推张翼飞的。
不曾想,该来的还是来了……
一、铁三角中,走了张翼飞
张翼飞2012年9月加入安信基金,2014年3月起开始担任公募基金经理,先后管理了纯债基金、货币基金、偏债基金、二级债基和股债平衡基金等。
截至25Q1,张翼飞共计管理基金9只合计规模321.92亿元,大部分产品的业绩都比较优秀。
但U1S1,那么强也确实不是张翼飞一个人撑起来的,其实张翼飞的规模,是在19年后才集中爆发的,之前虽然业绩不错,但貌似有点不温不火。
有个转折点是发生在李君、黄琬舒的陆续加入。
李君是张翼飞的好基友,他之前一直在私募做权益,2017年9月加入安信基金,和张翼飞一起研究固收多资产。
那时候的公募在做固收+这个品种上,主要还是最简单的股债分仓,其中对于权益中枢的界定没有明确的接线。
他们两做的最牛逼的事情,就是把股票仓位中枢作为产品定位的主要依据。
安信稳健增值是张翼飞和李君最初的试验田,这只基金的成功之处是两个人合作的第一年,即2018年A股第二大熊市中取得5.10%的正回报。
后续把这个产品又打造成了整个公募的“口碑型”,---年年正收益,体验绝佳!
而这个产品成功还是给到了很多信心的,后续围绕权益中枢,他们根据风险收益的不同,基金的定位不同,对所管产品也做了一些细致的区分。
比如安信稳健增值,虽然是固收+基金,但底层资产主要是股票、可转债;
安信民稳增长的风险更高,类似于股债平衡型基金,但在合约里面设置了一个条款--根据基金份额净值来确定仓位;
安信目标收益则是双债策略,主要是可转债+纯债,选择这样搭配,是因为转债和纯债天然有一定的对冲效果,目标是区间的回撤相较于一级债基小,收益相较于一级债基高。
而安信恒鑫增强则风险更低,主要是债+少量股票,其中债券品类比较丰富,包含了利率债、可转债、金融债等。
这就是张翼飞和李君给公募基金最重要的贡献。
整个投资策略打通后,
黄琬舒的加入也确实是让策略容量变得更大了。
二、张翼飞离开后,对于产品的影响有多大?
现在铁三角中的张翼飞离开,其实不管是业内还是基民,都还蛮担心业绩会不会很受影响。
但懂行的小伙伴其实问我的是:
策略会不会因为张翼飞的离开而受影响。
这个倒不会,因为铁三角组磨合那么多年的,其实投资策略几乎是已经成型了,哪怕张翼飞离开,这套策略也不会短期内马上失效。
我觉得张翼飞厚道的是,没有把李君和黄琬舒一起带去,这两位还在的话,策略还是能得到传承的,而且相对张翼飞整体偏价值风格,李君的市场适应度反倒是更好。
拿他独管的产品为例。
李君的安信新趋势,年化是5.26%,产品接管以来也是年年正收益。
但对比了下他和张翼飞合管的产品安信稳健增值还有张翼飞独管的产品安信民稳增长,你们会发现,他的回撤控制的非常的好!市场大跌的时候,他几乎都是小跌。
底子是私募的人在公募,还是满强的。
而黄琬舒是张翼飞亲自带的,和张翼飞一样,极其擅长可转债,擅于债券收益曲线变化分析与发现可转债风险收益不对称的机会。
我没有跑过安信基金,但之前写稿子的时候,和调研过他们家的人交流,说过黄琬舒做债能力是被张翼飞高度称赞过的,当初说的最有可能成为“小张翼飞”。
可惜张翼飞的光芒太盛,把黄琬舒掩盖了,但从她管理的产品来看,也不算差的。
她和李君合管的安信永鑫增强,年化近4%。
之前和张翼飞合管的安信目标收益,年化近7.64%,多只产品排名相对还是比较靠前。
所以说,现在铁三角中,核心人物张翼飞离开,但对于持有人来说,好在李君、黄琬舒并不会跟着走。
不过对于李君和黄琬舒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是否能改变大家的“张翼飞”信仰。
后续,也只能用时间说话了。
三、下一站,私募
张翼飞的下一站,是私募,离开之前,他留了一封公开信。
这封信是和张翼飞一样,理性克制,从内容上来看,和安信基金是好聚好散的。
张翼飞接触过的人观感还是蛮好的,严谨、靠谱,极其热爱投资。
但和N个离开公募的顶级基金经理一样,当下公募环境确实变了。
对于顶级基金经理来说,自然“性价比”是差的,特别是舆论环境,即便现在主动管理已经创造出了超额,但还有太多人阴阳怪气。
信任修复 ,漫长且坚辛。
从理智上来说,我完全能理解,从感性上来说,还是会遗憾吧,以后想买张翼飞的产品,门槛就不是1元,是100万了
但如果还是认可他这套策略的,我正儿八经的说,真正的平替还真就是李君和黄琬舒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