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迎来3周年。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65亿吨,累计成交额近270亿元,市场运行平稳有序。
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共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提出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碳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助力。碳金融通过为碳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交易、融资和资产管理工具,不仅能够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与流动性,促进合理的碳价形成,还能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为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持。在此背景下,《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市场对碳金融产品供给及创新的呼声不断增高,多家银行机构进一步布局碳金融领域,提升金融对碳市场发展的支持作用。
合力探索碳金融业务新模式
所谓碳金融,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碳金融市场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3060目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碳金融市场大有可为。此前毕马威发布《2023年中国碳金融创新发展白皮书》,预计我国碳金融相关市场规模未来将达到十万亿级别,市场覆盖主体、覆盖行业、产品种类等核心要素均将逐渐丰富。
今年5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召开的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提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碳金融大有可为,“发挥碳市场在价格发现、风险分散等金融属性上的积极作用”。
3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逐步扩大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多家银行机构不断实践,进一步探索碳金融的广度和深度。例如,7月4日,兴业银行(601166.SH)与中碳登合作开发的“中碳—兴业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现货抵质押价格指数”正式发布。据介绍,该指数以多家商业银行、碳资产管理公司碳配额质押业务为数据来源,根据碳市场月平均成交价格、碳排放权抵质押项目月平均抵押价格进行加权计算,以2021年7月16日为指数基日,基点为1000点,计算和发布频率为每月一次,能够准确反映市场整体走势,取价规则兼顾了科学性和公允性。
“指数旨在为碳配额质押业务提供定价依据,有助于企业与碳市场发展良性互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中碳登为企业颁发首批全国碳市场履约完成证明,兴业银行与企业代表现场签订了“中碳—兴业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现货抵质押价格指数”应用贷款协议。
以兴业银行为例,作为国内碳金融领域先行者,近年来,该行围绕服务全国碳市场和地方碳市场建设,以“融资+融智”为载体、以“碳权+碳汇”为标的,提供从碳交易基础金融服务、碳金融产品创新到碳市场能力建设等多层次碳金融服务。
此前,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建设银行(601939.SH)贵金属及大宗商品业务部、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上海碳衡科技有限公司四方正式签订《碳金融创新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将充分利用多方的技术资源和服务优势,积极探索创新碳金融产品,助力中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促进碳交易市场发展。在《备忘录》框架下,四方将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愿减排碳市场、国际贸易低碳合规等领域充分发挥各自在行业资源、绿色资金、数字化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在深化已有合作的基础上,优先赋能上海域内中国机电商会会员单位低碳转型,推动“数字科技+绿色低碳”复合式创新碳金融服务模式和实践落地,将成功合作模式辐射至全国范围的企业,为有需求的各行业、各类型企业提供低碳转型资源、资金和技术支持,为我国碳市场建设贡献力量。
建行银行方面表示,未来将协同要素市场、实体企业和服务机构,共同探索碳金融业务新模式。加强与全国及区域碳市场、北京绿色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机构的对接交流,促进清算、交易、咨询等方面合作;以碳足迹、碳配额、碳信用等涉碳权益为基础,开展碳金融创新实践,推广“碳数贷”产品;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为外向型企业提供碳交易咨询和定制碳足迹指数等业务,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在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看来,碳金融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碳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资金流向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以及低碳园区、低碳城市打造等领域。二是为绿色低碳生产场景、生活场景提供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三是为产业主体参与碳市场提供咨询服务,并提供碳资产管理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服务。”
全方位助力企业实现整体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研究指出,我国碳市场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但还面临政策不完善、金融化程度低、碳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推动碳金融市场全面规范发展,既要夯实产业基础和现货市场,也要构建和完善碳金融制度体系。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风险防控机制的基础上,未来可适当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与产品服务创新。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研究员吴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碳贷款、碳信用合约、低碳债券等碳减排支持工具参与碳金融交易,助力气候资金融通和社会低碳发展。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碳金融工具使用权,抵押碳排放资产并获得相应资金融通,以更好支持控排减排,达成绿色转型升级等目的。”
“我国碳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复杂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等问题长期存在,企业从事低碳减排可获收益回报不足,银行等也尚不能实现碳金融利润补偿,碳市场发展可持续性存在挑战。这些主要与我国碳金融工具类型较少、市场化应用不足,碳排放自主定价话语权不高、碳交易监管缺乏等现存问题相关,制约着对金融更好支持碳减排工作开展。”吴丹表示。
吴丹建议:“为了更好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监管层可提供补贴、激励等手段支持碳金融资金更好流向实体经济。金融机构需加快探索碳金融工具和服务创新,多样化产品类型和功能服务实体企业真实需求,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碳交易效率和降本增效。同时积极探索国际绿色金融合作,争取到更有利于碳市场全球交易的价格,推进碳排放交易和定价在更广市场范围覆盖。”
从企业发展角度而言,近年来产品绿色降碳升级、企业生产运营节能降碳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许多企业在进行碳管理和节能降碳升级改造的过程中面临着转型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打通绿色低碳转型企业、专业绿色低碳服务平台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技术与资金壁垒,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与碳衡科技联合各大银行,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为广大有绿色转型需求的企业开辟短程高效的绿色贷款和投融资渠道,全方位助力企业实现整体绿色低碳转型以及产品绿色出海。
近日,中国机电行业“双碳”信息披露平台正式上线“碳金融模块”,开放企业申请通道,为广大机电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贷款,用于碳足迹与碳中和的核算认证、绿电绿证交易、碳信用证书交易、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等项目。据悉,目前,平台已与建设银行、交通银行(601328.SH)、工商银行(601398.SH)等金融机构建立紧密合作,为企业按需定制绿色贷款服务,有需要的企业可通过平台进行申请。
杨海平表示,企业利用碳金融产品实现低碳转型,重点在于利用碳金融服务盘活碳资产,积极参与碳市场,并为能源替换、低碳工艺的导入、低碳技术的孵化等筹资,从而降低绿色溢价;或者通过与银行机构合作,共同搭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场景。
杨海平建议:“在碳资产质押贷款、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贷款、碳保理等融资产品基础上,伴随着碳市场的发育扩容,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完善碳交易结算、资金清算、碳资产托管等服务,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为企业更好地参与碳市场,以及利用碳金融衍生产品管理碳资产风险提供咨询服务;承销碳中和债券,积极探索创设绿色低碳主题的理财产品,探索为绿色低碳转型等提供并购金融服务等。”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